English

由杨晨进球想到的……

1998-09-17 来源:生活时报 王鹏 我有话说

杨晨进球了!听到这个消息,相信全国的球迷都会为之一振,因为这是中国球员在世界顶级联赛打入的第一个球,同时这个进球也为中国足球进一步“走出去”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。然而杨晨这位在国内也难称“最好”的前锋,在国安队甚至都不能保证打上主力的球员,却在法兰克福队站稳了脚跟。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强烈的反差呢?人们的心中不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笔者做此文并不是要把这个问号拉直———本人也不具备这个能力,我只是想通过这个现象指出一些中国足球的问题,供人们参考。

杨晨是在1994年出道的。那一年的甲A联赛,周宁和杨晨初登职业赛场,他们的优异表现让所有人惊呼:北京国安队出了两个南斯拉夫式的球员,既有身体又有技术。由于是初次演出,我们可以认为那是他们最原始最有个性的表现。然而1995年,由于国安队打起了“抢快活”,杨晨等被迫放弃了原有的特点,充当了抢的角色。一晃几年过去了,这两位希望之星在勇猛拼抢的灌输中止步不前,甚至还有退步的趋势。周宁的灵气和技巧荡然无存,杨晨也失去了主力位置,只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才无奈地奔往他乡。

平心而论,倡导“抢快活”的金志扬是一位有水平的教练,不然他也不会率领国安队连续取得优异成绩,突出抢字诀实是无奈之举。因为自从徐根宝扯起“抢逼围”大旗,他率领下的国奥队和申花队夺得过甲级联赛冠军。于是“抢逼围”成了屡试不爽的法宝,各队都觉得只要一抢就能出成绩。一向以技术见长的国安队也只能以抢对抢,把打了多年的“小快灵”换成了“抢快活”。客观地说,“抢逼围”确实给联赛带来了活力,在那个时期有其积极的作用。但“抢逼围”所提倡的风格毕竟不是足球的根本,就这一点我非常同意苏永舜的观点,他认为足球的出路在于技术。可惜的是,如此真知灼见直到现在也没能被人们接受,甲A赛场仍然是抢成一片,乱不堪言,更别提技战术的组合了。于是我们看到了两广球队纷纷打起长传急攻,彭伟国等技术型球员坐穿了冷板凳也难有上场机会,一些本来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成了“抢球机器”……

每次看到我们的年轻球员在场上傻跑傻冲的时候,我就不由想到周宁、杨晨等人的“没落”。说来也巧,就在杨晨进球的那个星期,日本年轻球员的代表中田英寿则在意甲“开和”。与杨晨不同的是,中田不属于身高马大的球员,可如果让他拿到球,人们就会发现他的技术和意识完全可以应付“小世界杯”的冲击。本人并不想否定杨晨的成功,我也为他的进球高兴,只是当看到中田英寿举重若轻的表演时,我的心情就不那么轻松了。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像中田那样的球员,像北京国安队的薛申就颇具潜质,但如果让他也“抢”起来的话,也会重蹈周宁、杨晨等人的覆辙。

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,不希望中国足球的未来再这样抢来抢去,否则真不知道我们的足球将“技不如人”到几时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